視頻丨10道家常菜“出圈”!兩江新區這場山城家宴故事會引社區鄰里共情
2025-04-19 12:12:5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羅盛杰/視頻
第1眼TV-華龍網訊(張穎綠蕎)熱菜的滾燙、涼菜的清爽、湯菜的醇厚、小吃的香甜,以及這些美食背后承載的溫馨家庭故事,都尋著“味道記憶”,在一場充滿煙火氣的山城家宴故事會中一一呈現。
4月18日,兩江新區“渝味360碗·山城人家”社區美食文化節在天宮殿街道東湖南路社區舉行,兩江新區10碗家常菜脫穎而出,進入“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名冊,其中包括6道熱菜、2道涼菜、1道湯菜、1道小吃。

本次活動由兩江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兩江新區社會發展局主辦,天宮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承辦,鴛鴦街道、人和街道、翠云街道、大竹林街道、禮嘉街道、金山街道、康美街道協辦,旨在進一步提升兩江新區居民對“渝味360碗”美食品牌感知度及渝味美食文化認同感,同時促進社區鄰里交流互動,營造和諧社區氛圍,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活動現場,來自兩江新區8個街道的家常菜主創們現場烹飪美食,并分享美食故事。

來自天宮殿街道的香辣小龍蝦、干燒香辣兔,來自大竹林街道的外婆的芋兒雞,來自禮嘉街道的泡椒郡花,來自金山街道的楊式酸菜魚,來自康美街道的糖醋排骨獲評兩江新區10碗菜優勝熱菜;來自鴛鴦街道的山野拌春根,來自大竹林街道的白砍雞獲評兩江新區10碗菜優勝涼菜;來自翠云街道的野山菌雞湯獲評兩江新區10碗菜優勝湯菜;來自人和街道的紅豆白雪冰豆花獲評兩江新區10碗菜優勝小吃。

社區食堂秒變“家庭廚房”
10碗拿手好菜現場烹制
在天宮殿街道東湖南路社區食堂,主廚們現場烹飪。
大鍋里,花椒、辣椒在滾燙的紅油里噼啪作響,搭配秘制底料,做出的小龍蝦紅亮油潤。一盤香辣小龍蝦出鍋,陣陣香氣撲面而來,引來現場居民群眾圍觀。來自天宮殿街道的肖霞介紹,這道菜最大秘訣在于底料,底料是她和丈夫一起炒制的,做出來的小龍蝦熱辣醇香。

另一邊,熱氣騰騰的楊式酸菜魚也即將出鍋。酸菜魚是經典川菜,以草魚、花鰱為主料,酸菜為核心輔材。來自金山街道的楊文化介紹,這道菜最大特色在于湯色金黃透亮,魚肉雪白細嫩,酸菜脆爽提鮮,湯底酸辣開胃且帶有泡椒的復合香氣。

白砍雞也是一道備受重慶人喜愛的傳統涼菜。來自大竹林街道的張旖旎把蔥姜、花椒塞進雞腹內,再將雞放入有足量冷水的鍋中,大火煮開后撇去浮沫再小火浸煮30至40分鐘。

“做這道菜不僅原材料要好,煮雞火候的把控,甚至雞肉切塊的大小都有講究。”她說,這碗菜連接著他們一家三代人,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會讓她想起她的奶奶。

同樣以雞作為原料的,還有來自大竹林街道的曾祥渝,這位八旬老人將制作芋兒雞的手藝傳給了后代。活動現場,她帶著自家的外孫和外孫女來到現場一起烹制,一幅“家庭廚房”的景象在活動當天呈現。

來自康美街道的覃思端著糖醋排骨從后廚走來,因擺盤精美立即吸引圍觀。“甜得敞亮,酸得透徹。”她用兩個詞形容自己這道美食。

排骨焯水,去除血沫和雜質,小火慢推炒糖色,冰糖在鍋中如星閃爍逐漸消融,化作琥珀色漩渦,隨后她迅速將排骨倒入鍋中,翻炒均勻,讓每一塊排骨都裹上糖色。再倒入事先調好的糖醋汁,出鍋后,撒上一把芝麻。眼前這道糖醋排骨是覃思尋著母親的制作流程進行“完美復制”,也成為如今她的孩子最喜歡的菜品。
家人齊聚傳承“渝味”
美食背后藏著動人故事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本次兩江新區評選出的“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不僅色香味俱全,每一道菜品背后都滿載了一個溫馨的家庭故事,或是幾代人的傳承,或是一段關于父愛、母愛的故事,或是兒時記憶的延伸等等。
在展示現場,紅豆白雪冰豆花:嫩白細滑的豆花上,用飽滿的紅豆點綴著。一碗小小的甜豆花,藏著三代人的深情,也見證了“老味新生”。

來自人和街道的詹興欣分享說,她的父親詹啟倫是一名船夫,他的柏木豆花船飄香五十載,用“活水豆花”熬成流動的鄉愁。1972年,詹啟倫改良祖傳“九轉點鹵術”,將嘉陵江活水引入特制銅釜,黃豆經江水浸泡后帶出淡淡礦物香。同時,依靠江水漲落調整鹵法,讓豆花兼具嫩滑與鮮香。“如今,我將父親的手藝活兒創新,加入豆漿沙冰和紅豆,成為了一道非常可口的新式甜品。”
還記得小時候雨后撿菌子的童年時光嗎?來自翠云街道的饒現麗分享著自己關于野生菌雞湯的回憶。

“傘蓋底下有細紋,柄桿帶灰白粉的,準沒錯。”每次她去挖野菌的時候,都會想起兒時奶奶的叮囑,這句話成為她對奶奶最珍貴的回憶。如今,她照著奶奶的法子,精心處理新鮮的野生菌子,與買來的走地雞,燉出一鍋野生菌雞湯。她說,“這就是奶奶的味道。”這碗松樹菌湯里,熬煮的不只是山珍的鮮美,更是割舍不斷的親情。
在川渝巷弄里,折耳根是飯桌上搶手的開胃菜,也是滲進骨子里的鄉愁。
“折耳根往往讓初嘗者被它獨特的藥香勸退,但老饕們卻獨愛這份野性的辛香與綿長的回甘。”來自鴛鴦街道的毛玲和她的媽媽一同來到現場。她在臺上分享,她的母親在臺下全程錄制了女兒的講述。

毛玲說,雖然這是一道簡單的涼菜,但是拌菜力道、佐料調制都有講究,這一技藝傳承自她的外婆和媽媽。外婆常說:“拌折耳根要狠,辣椒油要現潑,醋得是自家泡的酸柑子汁。”這道涼菜有山野的靈氣、灶臺的溫情,還有毛玲曾經守在廚房偷吃的童年記憶。
家常菜就是要家人喜歡。這一點,來自禮嘉街道的戴小波做了最好的詮釋,他的兒子最愛他炒制的泡椒郡花。

泡椒郡花最重要的就是酸辣脆爽,將泡椒的酸辣味完美滲透到郡花中,使其口感脆嫩有嚼勁,開胃又過癮?,非常適合喜歡辣味和酸味的人。“每次兒子吃泡椒郡花都會多吃幾碗飯,這時候就覺得生活的美好都在其中。”戴小波說。
美食也可以征服婆家。來自天宮殿街道的秦孝連分享了自己制作干燒香辣兔的故事。這道手藝傳自于她的長姐,經過多年廚藝沉淀,無論是節假日,還是親朋好友相聚,都成了家中必備佳肴。

“小餐桌”展現“大文化”
增加渝味美食文化認同感
“渝味360碗”源自川渝地區歷史悠久的“九大碗”傳統宴席文化。千百年來,重慶的綠水青山不僅孕育出了豐富的食材,也滋養出麻、辣、鮮、嫩、香的渝味美食,使重慶“味道”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豐富多元、享譽中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煙火烙印。
“渝味360碗·山城人家”社區美食文化活動,旨在以“小餐桌”展現“大文化”,通過社區家庭的美食故事,生動記錄城市發展變遷,深情講述百姓人家的溫暖情懷。

兩江新區組織人事部副部長、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工委副書記崔鵬飛表示,將持續推動“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兩江新區10碗菜的成果轉化和運用,深入挖掘兩江新區美食文化內涵,整合打造兩江新區美食地圖,展示兩江新區獨特的美食魅力和城市形象。

重慶美食文化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偉表示,“渝味360碗”旨在傳承和展示重慶美食文化,助力重慶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今天活動現場,社區居民們不僅精心烹制美食菜品,還用心講述美食背后的動人故事,一道道菜品承載著家庭情感、浸潤著城市記憶。期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能讓“渝味360碗”得到更多展示和推廣機會,讓渝味香飄全國、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