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10碗菜⑧丨張旖旎:白砍雞書寫的團圓“家書” 在麻辣鮮香中傳承
2025-04-30 12:05:4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編者按:
四方食事,一碗人間煙火;山城滋味,最是暖胃暖心。每一道家常菜里,都藏著歲月的溫度、家人的摯愛、鄰里的溫情,以及這座城市最質樸的深情。即日起,第1眼TV-華龍網推出原創專欄——兩江新區10碗菜,聚焦進入“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名冊的兩江新區10碗家常菜,聽主廚們講述“一菜一人生”的煙火故事,看兩江新區如何以美食為紐帶,串起鄰里情、凝聚社區力。
第1眼TV-華龍網訊(張穎綠蕎)“媽,您嘗嘗,看是不是那個味兒。”張旖旎的父親輕聲說著,將一碟白砍雞推到她奶奶面前。老人夾起一塊雞腿肉,蘸了蘸紅亮亮的調料,慢慢咀嚼,眼角皺紋舒展開來:“對頭,就是這個麻辣鮮香的味。”
每年除夕,白砍雞都會作為“大菜”出現在張旖旎家的團年飯餐桌上。從奶奶到父親,再到張旖旎,白砍雞的香氣始終縈繞在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的這戶家庭廚房里。
這道承載著三代人記憶的菜肴,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傳承,也是屬于這個“小家”的至愛。

小板凳上學藝
1997年出生的張旖旎,童年記憶里最鮮活的畫面,總是和廚房有關。
每到年夜飯前夕,5歲的她就會搬著小板凳,坐在土灶旁看奶奶處理三黃雞。老人布滿老繭的手靈巧地翻動著,把蔥段、姜片、花椒塞進雞肚子。“這叫給雞‘穿衣裳’。”奶奶用當地方言念叨著,“穿得好,煮出來才香。”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響,大鐵鍋里的水漸漸沸騰。年幼的張旖旎仰著頭,看蒸汽頂得鍋蓋“咔嗒”響。“那時候覺得奶奶像魔術師,普通雞肉經過她手,就能變成金黃油亮的美味。”
最讓她著迷的是調制蘸料的環節。奶奶的調料碗里,糊辣殼、芝麻、花生碎組成一幅褐色“地圖”,澆上熱油“刺啦”一聲,香氣能躥到巷子口。“奶奶總說‘五分麻五分辣’,這個比例我記了二十幾年。”

母子接力賽
“加足量冷水,大火煮開后撇去浮沫,轉小火浸煮30至40分鐘,誤差在30秒左右。”
2015年除夕,張旖旎父親對著電子溫度計念叨,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泛黃的圖紙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母版配方”:“雞腹塞蔥段3根(長約8cm)”“煮好的雞肉要浸泡冷水20分鐘”……這些堪比機械圖紙的備注,是他用半年時間從母親那里學來的。
張旖旎記得,父親第一次獨立完成的白砍雞,雞皮被冰水激得不夠緊致。奶奶卻吃得津津有味:“火候差兩分,心意滿十分。”后來每次家庭聚餐,父親接過奶奶的擔子,做起了那道熟悉的白砍雞。
八十歲的奶奶則在一旁打輔助,用滾燙的油酥好花生米,再用熱油澆在新鮮的辣椒粉上,香味瞬間彌漫整個廚房。

九零后的傳承
2024年春節,輪到張旖旎主廚。
27歲的她獨自行動,在菜市場挑雞時緊張得手心出汗。
“要選冠子紅、腳桿黃的跑山雞。”她默念著家傳口訣,視頻電話那頭的父親遠程指導。
切雞塊時遇到了難題。奶奶和父親做的白砍雞,每塊都帶著均勻的“魚鱗紋”,她怎么切都參差不齊,只好讓菜市場代刀。父親見狀接過刀示范:“下刀要像春風拂柳——快、輕、準。”刀光閃過,雞骨頭斷面竟閃著珍珠般的光澤。
“當我端著香辣開胃的白砍雞上桌,家人們驚喜又欣慰的眼神,讓我眼眶泛紅。”張旖旎突然理解了這種固執的傳承。
“芝麻爆開的聲音、花椒和辣椒融合的色澤,這些都是密碼。”她說著打開手機相冊,里面存著奶奶1985年、父親2015年和她今年做的白砍雞照片,“你看,連擺盤的弧度都一樣。”
時光在油鹽醬醋中靜靜流轉。從奶奶土灶旁躍動的火光,到父親筆記本上的細節備注,再到張旖旎手機相冊里并排的“時空切片”,白砍雞的金黃油亮始終未變。
這抹舌尖上的記憶,是柴米油鹽寫就的家書,是滾燙熱油封存的血脈密碼。當除夕的筷子又一次同時伸向那碟紅亮蘸料,光陰便在這麻辣鮮香中團圓——原來最動人的傳承,從來不需要宏大敘事,只需一句“對頭,就是這個味”,就足以讓整個家族的溫暖在味蕾上綻放。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