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不可擋的消費“新賽道”②|煙火市集“擺”出幸福感生產力
2025-05-02 08: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早高峰,軌道市集的手工面包攤位前排起長隊;周末午后,熊婆婆的花園,年輕人蹲在“花花世界”拍照打卡;霓虹初上,民心佳園夜市的酸辣粉香氣四溢……

一個個充滿生活質感的場景,構成重慶消費提振的微觀切面。
作為全國首批、中西部唯一國際消費中心培育城市,重慶正以“集市經濟”為支點,撬動全域消費新場景,在市井煙火與品質升級間架起共振橋梁。
3月中旬,在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2號出站口,多了一條“食光漫巷”集市。40多家小吃商鋪,將百米長的道路裝點得煙火氣十足,中間擺著整齊劃一的桌椅供食客使用。
下午五點半,阿鵬的美式漢堡攤位已經散發出牛排的焦香,吸引不少食客駐足。“我們第一家店在民心佳園夜市,這是第二家,下班的人出了地鐵口就能看到,所以生意還挺紅火的。”這個“00后”小伙子已經和朋友合伙開了兩家漢堡店。
事實上,從民心佳園走出來的不止阿鵬一個,經營“可歆車輪餅”攤位的小孫夫婦,是最早一批進駐民心佳園夜市的攤主,2023年,經歷了民心佳園夜市的爆火,他們萌生出開分店的打算。
于是,在“食光漫巷”招商階段,夫妻倆報了名,租下了靠近中間位置的一個攤位,“當時想租的人非常多,因為這里位置要好一些。”老板小孫表示。

不過,與阿鵬不同的是,小孫夫婦原本就是民心佳園住戶,夜市不僅是謀生的場所,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開始,夜市比較雜亂,擺攤也大多是小區的居民,后來,民心佳園夜市火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一下子多了起來,人氣相當旺。”小孫說,經過整改之后的夜市如今煥然一新,游客的體驗更好了。
民心佳園夜市的變遷,堪稱重慶夜市治理的“教科書級樣本”:規范道路兩側攤點,引導攤戶合理擺攤、有序經營,實現“限流歸位”;安裝電纜、插座等,滿足攤戶用電用水等需求;加強保潔和垃圾清運力量,確保現場干凈、整潔、有序;規劃增加停車位,解決游客停車需求。
“之前來過一次,那時候人還沒有這么多,現在這里附近都是美食,只要天氣好都會跟朋友在這里約飯約宵夜。”大學生楊柳指著周邊連片的美食街區說道。
這個曾因“萬人空巷”登上熱搜的網紅夜市,正創造出社區經濟與外來食客共生的獨特平衡。
在北濱路鎏嘉碼頭,另一場關于夜市經濟的創新實踐正悄然上演。
鎏嘉碼頭小熊集市自2021年誕生以來,已發展成為重慶夜經濟的標桿樣本,“后備廂集市+主題場景”的復合模式,為城市消費注入了年輕活力。
暮色降臨,百余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后備廂攤位沿著江岸依次排開,攤主們將私家車改造為移動商鋪,霓虹燈帶與創意招牌交織成光影長廊。
“95后”攤主胡峰的泰式舂雞爪攤前總是擠滿食客,憑借秘制醬料和社交平臺引流,日均收入穩定在2000元左右;“00”后大學生肖圓的原創手作鋪,將鉤織花束與重慶元素結合,周末單日營收可達1500元,成為小紅書熱門打卡點。
一面是燈火璀璨的濱江夜景,一面是趣味十足的集市現場,這一刻,山城夜晚的美好極盡演繹。
不論是以在地生活為肌理的社區夜市,還是以潮流創變為基因的江灘集市,本質都是城市在 “民生底盤”上搭建的“創新舞臺”——
前者扎根煙火日常,后者激活年輕勢能,共同構成夜間經濟“接地氣而不失潮氣,聚人氣更聚財氣”的治理辯證法。
清晨7點的軌道交通2號線謝家灣站,12個早餐攤位組成的“軌道市集”準時營業。不少商家打出“現烤面包10元3個”“手工制作”等宣傳語,正值早高峰,車站人流量很大,但是一切都井然有序。
“一個肉松面包,一盒純牛奶,上班路上搞定早餐。”上班族劉先生的消費習慣,折射出重慶“交通+消費”的創新智慧。

“在重慶,軌道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開設軌道市集的初衷就是想在軌道站中加入‘煙火氣’,為市民提供便利。”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經管中心副主任吳韜表示,目前,重慶軌道集團共在10個車站設置了100多個軌道市集攤位。
依托日均超400萬客運量,鮮花、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越來越多的新業態加入,軌道市集成為串聯工作、生活、社交的城市動脈,也成為利用城市碎片空間創造消費新場景的多元載體。
這背后,是一場商家和顧客的雙向奔赴。
“以前都是在小區門口擺攤,收入不穩定。現在利用軌道站的通勤人流,自己制作的手工面包供不應求。”重慶軌道交通謝家灣站棋棋面包攤主小靜說。
“這里是我上下班路上的必經之地,從前都是匆匆路過,現在我習慣下班順手在這里買份簡餐,再買一束鮮花,給自己疲憊的生活加點‘小確幸’。”小周是個浪漫的女孩,軌道市集的出現,點亮了她對生活的期待。
城市的另一邊,鄉村集市的創新實踐正在重塑“集市”定義。
聽田園音樂會,體驗書法、雕刻,田坎上賞民俗表演……每年,璧山區七塘鎮的鄉村藝術集市都有新花樣,不斷吸引游客前來打卡。不變的是,每當集市上新,周邊百姓將自家土特產擺上集市售賣,農貨變“網紅”,銷路更寬廣。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是七塘鎮蓬勃發展態勢的有力見證,2025年一季度,七塘鎮游客量突破20萬人次,農文旅綜合收入超3000萬元。
在增收致富與美好生活之間,鄉村集市成為通往鄉村振興的幸福橋梁。

位于涪陵區的美心紅酒小鎮,以二十四節氣為文化脈絡的“四季風物”主題集市是游客打卡的好去處。繼春季以風箏裝扮為主題的“春風集市”引發打卡熱潮后,五一期間又推出“立夏集市”,將融合立夏傳統習俗活動,塑造文旅集市消費的新范式。
“自‘四季風物集市’常態化運營以來,日均客流量穩定在1.2萬人次,周末峰值突破2萬人次,其中年輕客群占比達65%,家庭客群停留時長延長至4.2小時,已成為景區文旅融合的新地標之一。”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武隆荊竹鄉市集、南川福壽鎮旅游專線市集……隨著鄉村集市愈發火熱,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鄉村去感受人間煙火氣,也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文旅產業升級,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從軌道縫隙到鄉土田野,特色集市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激活著每一寸空間,成為城市更新中“小而美”的消費增長點。

逛花市買鮮花,已然成為當代人治愈自我的方式。
走進宏帆望海花都,一株株花樹、一面面花墻、一片片花海,各類應季花卉競相綻放,美不勝收。
在這個重慶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內,95后白領陳小姐正在跟著花藝師學習“苔蘚微景觀”制作。“我是跟著小紅書推薦來的,女孩子都對鮮花沒有抵抗力吧,旁邊還有一塊大草坪和小公園,非常適合周末春游,拍照打卡。”陳小姐說,“花花世界”里,生活能夠還原為簡單純粹的本真。
這個曾經以批發為主的花鳥市場,如今已經成為年輕人為自己“充電”的圣地。大眾點評平臺上評分高達4.9,上榜江北區景點好評榜,近2000條評論印證著這種轉變:
“這里不僅是買花圣地,更是拍照打卡的好去處!”“集吃喝玩游購為一體的一站式體驗空間。”“你不僅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還能體驗露營、下午茶、兒童游樂場和各種小動物。”

另一邊,熊婆婆的花園里,寵物、花鳥、咖啡、攝影、美術館、中古店、兒童樂園、小吃集市、精釀派對、樂隊表演……在這里,你可以找到一百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網友“JessicaXtt”是熊婆婆的花園的忠實粉絲,正如她所說:“快樂的中年生活已離不開每日擺弄花草。”
每個周末,她都會到這兒遛娃,自己慢慢在一間又一間的植物店鋪里來回穿梭,孩子則逗鳥看貓在花園里跑一跑,各得其樂。逛累了就在集市吃喝一通,輕松度過大半日,晚上回家也不用再做飯了。
美團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花鳥市場+體驗”關鍵詞搜索量持續增長,帶動寵物用品、園藝工具等關聯消費。這種從“買賣交易”到“生活方式”的進化,暗合著消費升級的深層邏輯。
《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調查顯示,近三成受訪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價值療愈身心而進行消費。
“焦綠香蕉”“動感光菠”“放青松”等創意綠植成為年輕人的“上班搭子”,是他們在快節奏職場中找到另一種情緒發泄方式。與此同時,寵物“家人化”趨勢也愈加明顯,調查數據顯示,85.24%受訪者在寵物身上花過錢,預計2025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規模將達到8114億元,成為消費新藍海。
當植物與萌寵成為“治愈系”消費載體,傳統市場便蛻變為承載情感價值的社交空間。
暮色中的山城,各集市的燈火漸次亮起:民心佳園的便民服務車開始供應夜宵,軌道市集的晚高峰攤位擺上重慶小面,熊婆婆的花園亮起暖黃的地燈。
正如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系主任李然所說,“集市經濟,這一最傳統且歷史悠久的經濟形態,以其獨特的優勢正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
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2024年下半年,重慶關于“集市”的搜索量同比激增,增幅高達120%。這背后,是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在規范與活力間找到平衡點,讓“人間煙火”既能溫暖市井生活,也能成為消費升級的助推器。
當每個集市攤位都成為城市消費的微單元,匯聚起來的,便是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磅礴力量。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