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組合拳”支持穩市場穩預期
2025-05-08 06:30:41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北京5月7日訊(記者勾明揚、姚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潘功勝說,近年來,人民銀行先后創設了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目前形成了總量工具為主、結構性工具為補充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到4月末,存續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共9項,主要聚焦于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和薄弱環節,存量余額約5.9萬億元,占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13%,處于合理水平。
“這次我們創設并加力實施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既有數量的增加,也有價格的優惠,更好發揮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和帶動作用。”潘功勝介紹,一是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這次將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從目前的1.75%下調到1.5%。同時,給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抵押補充貸款(PSL)利率從目前的2.25%下調到2%。
二是設立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為提升和改善服務消費供給,人民銀行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工具,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
三是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從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支持“兩新”政策加力擴圍。
四是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增加后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支農支小再貸款總額度將達到3萬億元。
潘功勝表示,未來,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和各項工具使用效果,還可以擴大工具規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或者創設新的政策工具。
樓市和股市是經濟運行的重要風向標,穩住樓市股市對提振社會預期、暢通內需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在穩樓市方面,扎實推動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擴圍增效,支持打贏保交房攻堅戰。目前,商業銀行審批通過的“白名單”貸款增至6.7萬億元,支持了1600多萬套住宅的建設和交付,有力保障了廣大購房人的合法權益,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供了重要支撐。
房地產市場的積極變化在信貸數據上也有所體現。今年一季度,房地產貸款余額增加7500多億元,其中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創2022年以來單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賃貸款同比增長28%。李云澤介紹,下一步,將加快完善與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相適配的系列融資制度,包括房地產開發、個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貸款管理辦法。
當前,我國經濟回穩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各有關方面對外部沖擊做了政策應對的充分準備,這不僅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也為我國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創造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于穩市場、穩預期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證監會將全力抓好貫徹落實,堅持“兩強兩嚴”,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既努力在市場運行上體現“穩”,同時在激發市場活力、強化市場功能上體現“進”。
“從金融市場看,一季度表現良好。股市運行總體平穩,交易較為活躍,上證指數保持在3300點左右。債券市場在經濟信心提升的帶動下自我校正。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去年末小幅升值1%左右,跨境資本流動相對均衡。”潘功勝說。
對于業內高度關注的債券市場“科技板”,潘功勝回應稱,建設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可購買科技創新債券,并與地方政府、市場化增信機構等合作,通過共同擔保等多樣化的增信措施,分擔債券的部分違約損失風險,為科技創新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券融資提供支持。
責任編輯:劉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