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展覽打造城市名片 文創產品成流量密碼 重慶博物館“保溫”新探索
2025-05-09 06:27:18 來源: 重慶日報
今年“五一”假期,重慶各大博物館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全市126家博物館(紀念館)開放,推出60個專題展覽、76項社教體驗活動,接待觀眾140.46萬人次,同比增長9.22%。
這些數據背后,離不開重慶文博人近年來在展覽策劃、文創開發、教育活動等領域的持續探索。然而,面對“博物館熱”的階段性高峰,如何讓文化熱度從“現象級”轉為“常態化”?
5月7日,記者就此走進我市多家大中小型博物館進行了探訪。
優質展覽成為引流重要支撐
“五一”假期,重慶博物館展覽中的流量擔當,當屬三峽博物館推出的“壯麗三峽”展覽。該展覽通過沉浸式場景與數字化交互設計,用一件件三峽出土精品文物,帶領觀眾走進三峽的歷史長河。
為了看到這個展覽,從成都來重慶旅游的張月林早在4月27日就預約了門票,“幸虧我們預約得早,要是放假再來約,就要與三峽博物館失之交臂了。”張月林的感嘆不無道理,5月1日當天,三峽博物館的預約系統顯示,5月1日至4日的門票一票難求。
約滿的背后,離不開博物館優質展覽的支撐。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各大博物館的展覽正經歷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展覽已不再局限于文物靜態展示,而是通過空間敘事、科技賦能和情感共鳴,構建觀眾與歷史的對話橋梁,吸引力與日俱增。
不過,對比北京、上海等地,重慶仍有提升空間。北京故宮通過“數字文物庫”實現藏品全維度公開,上海博物館則引入第三方策展團隊打造“博物館+藝術”跨界展覽,都給重慶的博物館指明了發展方向——核心在于將地域文化轉化為獨特體驗,進一步挖掘巴渝文化,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打造城市文化的“動態名片”。
文創產品成熱門伴手禮
大足石刻打造以寶頂山臥佛造像龕為原型的文創手辦盲盒,引領了“五一”假期旅游市場的熱潮;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文創館,熱門款“小粉爐”牢牢占據了文創C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里的“涪魚寶寶”站在大廳里迎客,深受游客喜愛。
“五一”假期,重慶多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成為不少游客熱捧的伴手禮。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說,不少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已成為流量密碼。2024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創銷售額同比增長超60%,爆款產品如“鳥形尊玩偶”“清粉彩龍紋熏爐冰箱貼”供不應求;沙坪壩博物館以非遺嵌瓷DIY文創包為載體,將活動搬進京東超級體驗店,實現“文化出圈”與商業效益雙贏。這些實踐表明,文創產品已從旅游紀念品升級為連接傳統與當代生活方式的熱門載體。
但相較于故宮“國潮”IP的成熟運作,重慶多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仍顯碎片化。
如何破圈?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建議,文創產品開發需要結合博物館的展覽,受眾不僅能夠珍藏一段在博物館內欣賞藏品的經歷,還能在看到這件文創產品時,記起這件藏品的文化內涵和背后承載的故事。
“選擇一款文物素材進行文創轉化,我會更看重文物背后的文化表達。”蔣思維說,博物館文創產品就是要把文物本身的美學、歷史、科研或美好寓意等多重價值,用物化形式傳遞出去。
一個爆款的產生,能夠反哺具體文物甚至整個博物館。大足石刻推出的臥佛盲盒,成了“五一”假期景區的焦點,不少游客都捧著盲盒和臥佛合影打卡。
讓觀眾“進得來看得順留得住”
面對“五一”假期140多萬人次的龐大客流,重慶各大博物館的服務體系迎來“壓力測試”。如何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讓觀眾“進得來、看得順、留得住”?重慶通過精準分流、暖心細節、生態共建三大舉措,交出了一份兼具效率與溫度的服務答卷。
面對激增的客流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大足石刻景區等熱門博物館紛紛通過增設遮陽棚、靈活調整入口通道等措施緩解排隊壓力。
同時,重慶各大博物館在基礎服務設施上的改進尤為突出。多家場館增設無障礙通道、母嬰室、免費飲水點等設施,并在入口處提供多語種參觀指南。以重慶自然博物館為例,其針對親子家庭推出了“兒童友好型”服務,包括嬰兒車租賃、互動式講解器(內容適配6-12歲兒童認知水平),并在展廳設置休息長椅與急救藥箱。
針對特殊群體,重慶不少博物館還推出了定制化服務。渝中區博物館聯盟聯合志愿者團隊,為視障游客開發“可觸摸復制品+語音解說”服務;重慶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館則為聽障群體配備手語講解員。
如何讓優質的博物館服務覆蓋到更大范圍之中?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高碧春說,值得期待的是跨界生態的拓展。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通過將文博服務嵌入社區、學校、商圈,打破了場館的物理邊界;蘇州博物館以“夜宿+消費券”串聯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展現出文化資源與城市經濟共生的可能性。
對重慶而言,立體交通網絡與密集文旅資源恰是獨特優勢:未來或可依托軌道交通站點打造“博物館微展廳”,在洪崖洞、長江索道等地標中植入文物數字展陳,讓文化服務滲透至城市的毛細血管。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當“打卡式參觀”退潮后,唯有那些真正滿足公眾需求、呼應時代命題的博物館,才能沉淀為城市的“文化芯片”。由此可見,博物館的“保溫”從來不在于流量本身,而在于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公共價值。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任編輯: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