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Tue May 06 17:12:50 CST 2025
高峽出平湖,三峽碧水自天際奔涌,歷史長河在開州凝成一方明鏡,風光旖旎的漢豐湖由此誕生。
水上運動、文化體驗、生態觀光……一端是奇絕秀美的湖光山色,另一端是人間煙火的城市生活,游客游開州得以“慢下來、留下來、還想來”。
“五一”假期,開州納入重點監測的A級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25.69萬人次,同比增長28%;游客花費16698萬元,同比增長25%。
本期《渝州瞭望臺》,帶你一起徜徉這座“享”湖之城,沉浸式體驗三條動線,解鎖開州文旅三個“開心”密碼。
全國槳板錦標賽。受訪者供圖
湖在城中、城在山中,生活于此的開州人,日日與江山勝跡對酌,同歷史未來對話,開心且幸福。而創建漢豐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讓開州文旅開始由傳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全新進階。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站在新近落成的湖光棧道上遠眺,漢豐湖如同一塊巨大的翡翠橫臥在開州新城的襟懷之中,水面波光粼粼,湖畔草木蔥蘢、水鳥棲息,野趣橫生,盡顯生態之美。
另一邊,一座古色古香的風雨廊橋內,調節壩管理站站長陳武緊盯屏幕,觀察著水文數據。這座高24米的灰色建筑,正是漢豐湖生態系統的核心命脈。
水上運動俱樂部。受訪者供圖
“通過水位調節,漢豐湖水位常年穩定在170米,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在湖區形成新的穩定生態系統。”陳武介紹,漢豐湖因三峽工程而生,水位周期性漲落曾在開州城區周邊形成24平方千米的消落區。
一橋鎖一湖,通過梯次實施生態工程,開州消落帶穿上了“綠色外衣”,成為生態觀光帶。
沿湖西行,如今水杉林在春陽下泛著新綠,這些耐水淹的“生態衛士”,守衛著漢豐湖。有濕地保護志愿者就用紅外相機,記錄下一群紅嘴鷗掠過樹冠的瞬間。每年冬天,還有超過2萬只雁鴨類候鳥來此越冬。
有水則靈,生態觀光讓漢豐湖“活”起來,而各類體育競技、運營項目則豐富了漢豐湖度假場景,讓開州真正靈動起來。賽事經濟、水上運動,則是亮點。
漢豐湖上龍舟賽。開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供圖
“開州常年開展龍舟、槳板、皮筏艇、摩托艇、賽艇、帆船等水上運動項目,帶來無限歡樂。”湖山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其中,漢豐湖馬拉松賽、國際摩托艇公開賽、全國槳板錦標賽等國際、國內重大賽事活動,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34個省市自治區430個城市的數萬名運動員參賽,進一步豐富了游客體驗。
漢豐湖還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重慶唯一的國家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試點單位。今年“五一”,漢豐湖推出了“速度與激情”摩托艇教學、親子互動的水上卡丁船、優雅與浪漫的皮劃艇、水上華爾茲的賽艇等滿足不同游客需求。“來到我們的漢豐湖水上運動俱樂部,由我們的國家級教練團隊帶您解鎖20多種親水玩法!”
“快看!狀元巡游!”
開州舉子園內,來自研學團隊的一名學生穿上漢服,瞬間“穿越”至清代科舉現場。這座復建的清代考棚,將138位開州進士的名字鐫刻于青石墻,又用“魁星點斗”大型情景劇還原狀元巡游盛景,讓游客有機會“目睹”舉子迎考、考試、放榜、點狀元等歷史場景。
舉子園占地127畝,是全國首個以科舉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今年“五一”期間單日接待量突破萬人次。
“為迎合年輕游客的喜好,我們將現代科技、新潮玩法融入傳統文化,讓文化‘火’起來。”開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沿著文化這條動線游開州,便來到開心開州的內核。
開州故城。受訪者供圖
雨青博物館、城南故津廣場、開州故城、劉帥故里……具有開州辨識度的文旅地標星羅棋布。環湖而行,第1眼TV-華龍網記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依湖而建,游船碼頭停靠著畫舫,游客可乘船游覽湖光山色,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當夜幕降臨,“漢豐印秀”水幕光影精彩上映,與湖景交融,成為漢豐湖夜經濟的“流量密碼”;暮色中,風雨廊橋燈火通明,這座全長507米的仿古建筑,集照壁、牌樓、石坊、圓亭、廊橋、斗拱于一體,其彩釉青瓦、飛檐翹角的設計吸引游客駐足停留,成為打卡開州的熱門點位。
漢豐印秀。受訪者供圖
作為劉伯承元帥的故鄉,開州還全面改陳布展了劉伯承紀念館和故居,將紅色文化融入城市靈魂。同時,依托復建的開州故城,構建起從紅色研學到國學傳承的完整文化體驗鏈。
依托一個個文旅融合項目,開州成功舉辦了狀元文化節、漢豐湖水上休閑運動、旅游商品展銷、“萬人游開州”、畫舫夜航推介等系列活動;打造了“浪漫開州花滿城”“逍遙開州樂滿城”“水韻開州香滿城”“年味開州情滿城”四季旅游活動。
由此,開州的文化軟實力、吸引力、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
環湖46公里,這里不僅有最美風景眼,還有“以湖興城”而打造的多元消費場景。
行至漢豐湖東岸,濱湖美食街升騰起人間煙火氣。直徑兩米的巨型蒸籠揭開瞬間,椒麻牛肉與開州大混蒸的香氣裹挾著水霧直沖云霄,百余張餐桌沿湖岸蜿蜒排開,食客們舉箸間抬眼便是波光粼粼的湖景;“開州金廚”美食地標,獲評“渝味360碗”的餐廳在此集結,廚師現場演示非遺“盛山桂花雞”刀工,火焰升騰的炒鍋與湖面水幕燈光秀交相輝映,演繹著“舌尖上的山水劇場”;登上覽盛樓,飛檐翹角與湖面碧波蕩漾,湖山盛景盡收眼底……
漢豐湖的嬗變不僅重塑了開州的城市景觀,更深刻改變了當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漢豐湖環湖休閑帶擁有夜間經營主體333家,文旅行業經營主體253家,形成了“食、游、購、娛、體、展、演”一體化消費體系。
環湖風景。開州文化旅游委供圖
隨著開州創建漢豐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日益堅實,住宿餐飲配套也迎來升級。度假區范圍內已建成濱湖美食街、“食藥同源”美食文化街等4個標志性美食地標,評選出“開州金廚”名店9家,打造了開州十大碗、9秒雪參雞等一批特色菜品。住宿方面,金科圣嘉酒店已試營業,攜程麗程別院基本完成裝修,濱湖半島酒店等正按四星或三星標準提檔升級。開州還利用環湖閑置資產,吸引了倦鳥驛站等12家品質酒店入駐,形成高中檔互補的住宿體系。
“我們正按照‘一湖一環三片六節點’的總體規劃,精心打造城市會客片區、文化記憶片區、生態度假片區,形成12.65平方公里的度假區格局。”開州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數據顯示,度假區創建破解三峽庫區生態修復與經濟轉型難題,帶動漢豐湖周邊發展文旅商戶1200余家,解決庫區移民再就業5.5萬人、度假區內居民就業占比達78%、人均可支配收入6.76萬元。
這般詩意的棲居,早已超越地理意義的城湖共生。當生態水位調節壩在澎溪河下游潑墨揮毫,當千年舉子文化與水上運動活力在此工筆細描,開州正以山水為紙、人文為硯,書寫著產城景融合的時代新篇。
開州區委書記蒲彬彬
建設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
國際旅游度假區
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開州區,地處重慶、成都、武漢、西安四大中心城市的幾何中心,是全國80個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城市之一,其文旅資源豐富多樣,發展態勢蓬勃向上,正朝著建設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國際旅游度假區的目標穩步邁進。
開州區委書記蒲彬彬認為,當前開州區文旅產業發展態勢強勁,文化企業總量達2000余戶,文體旅經營主體達1.1萬家,均居庫區第2,文旅產業已成為開州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同時,文旅融合深入推進是開州區文旅產業發展的又一顯著特點。“新開發了‘煙火集市’、漢豐印秀、城市露營等業態50余個,新運營‘夜游漢豐湖’沉浸式環線游等產品10余個,新打造藥食同源美食文化等街區5個。研學游、康養游、賽事游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滿足了游客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也進一步提升了文旅產業的附加值。”
在發展環境方面,蒲彬彬表示,開州區不斷改善文旅產業發展條件。A級旅游景區實現等級公路全覆蓋,高速通車里程133公里,庫區第2,“執法+監督”一體化數字應用場景上線運行,游客滿意度達到93%,投訴辦結率100%,文旅重大安全事故“零發生”,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適、便捷的旅游環境。此外,開州區文旅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新增4A級景區3個,遇見云上民宿獲評國家乙級民宿,紅藍綠金“四色”旅游品牌知名度提升,進一步增強了開州區文旅產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未來,圍繞“湖、帥、山、村”特色資源,開州將堅持“主客共享、深度體驗、串珠成鏈”思路,突出配齊“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要素,著力增加“煙火氣”“人情味”,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還想來”。
當15平方公里湖面倒映出非遺工坊的燈火、環湖步道的流光、候鳥振翅的軌跡,這座“開心之州”已然證明: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而在生態與人文交織的故鄉。
而賽事經濟、夜間經濟、研學旅游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讓“美麗生態”真正轉化為“美麗經濟”。開州“金廚”美食、非遺演藝、特色商品等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則賦予旅游體驗更深厚的內涵。這種“城旅一體、主客共享”的發展模式,使漢豐湖既是游客的度假勝地,也是市民的休閑樂園。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產品體系的持續豐富、服務品質的全面提升,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目標越來越近。但開州的愿景不止于此——打造“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國際旅游度假區”,才是開州的星辰大海。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陳攀\文
閆儀\外聯
趙軍\設計
石月\編輯
羊華\統籌